早在春秋時期,中國人便以開始將醱酵後的麵糰蒸製食用,稱之為「酏食」,由於當時「磨」尚未出現,因此並不流行。漢朝時,由於「磨」已廣泛應用,蒸製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,當時統稱為「餅」。
據晉人筆記記載,「饅頭」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之手,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,根據當地的習俗,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,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,代替人頭投入江中。諸葛亮將其命名為「瞞頭」,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,不過也有一說,命名為「蠻頭」,為蠻人之頭之意,總之就是用麵粉糰代替人頭作為祭拜瀘水的祭品,是糕餅最早的由來。
同時諸葛亮也被奉為糕餅業祖師爺,除了在孔明誕辰舉辦大型活動慶祝外,更在中秋節後祭拜諸葛亮,流傳至今,祭祀糕餅祖師爺諸葛亮,庇祐生意興隆,便成為糕餅業奉為圭臬的大事。